|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空间差异性:区域()性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各个城镇之间经济活动表现出空间差异性。
. 经济空间差异
. 环境空间差异
. 区域空间差异
标准资料:
2. 相对独立性: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城镇是相对独立的(),每个城镇都有其自身的经济利益。由此决定了城镇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竞争。但是,区域经济又包含在国民经济系统之中,其发展必然受制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受到国民经济全局利益的约束,并在一定程度上要服从于国民经济全局利益。
. 经济利益主体
. 区域经济主体
. 国家利益的一部分
标准资料:
3. 城镇体系规划的定位是什么?1.主导城乡空间结构调整。2.指导区域性基础设施配置。3.引导()流动、集聚。
. 群体
. 生产要素
标准资料:
4. 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形式。
. 空间组合
. 经济组合
. 时间组合
标准资料:
5. 新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点是什么?1.制订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镇体系组织结构;2.协调和部署影响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事项,确定开发建设管治区划;3.按照规划提出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战略和整体部署,确定城镇体系组织机制建设方向;4.确定区域城镇发展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落实()动态平衡的战略要求;5.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
. 耕地总量
. 建筑规模总量
标准资料:
6. 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分成以下几个阶段:1、();2、乡村工业崛起阶段;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4、工业化阶段;5、服务业输出阶段。
. 自给自足阶段
. 局部发展阶段
. 区域管理阶段
标准资料:
7. 区域经济的增长规律:区域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研究区域经济的增长过程有助于判断一个区域所处的经济增长阶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把握具未来走向。
. 阶段特征
. 区域特征
. 局部特征
标准资料:
8. 促进城建投资主体多元化应从改革入手,遵循市场经济的(),逐步改变投资主体单一的状况。
. 价值规律
. 货币政策
. 市场经济规律
标准资料:
9. 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内容是:1、();2、制订区域城镇发展战略;3、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4、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5、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6、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7、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与布局;8、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 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
. 评价城镇建设发展规模
标准资料:
10. 都市圈并不仅仅是一种概念上的(),而且是一种具有具体职能的社会实体。
. 地域构造
. 区域实力
. 环境条件
标准资料: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自下而上放任型:由于自由经济意识形态在()的全面渗透,“控制”的观念在这些国家并不受欢迎。市场的盲动性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规划缺乏稳定的地位,时而镇政府当作防止市场失效的工具,时而被视为避免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发生的权宜之计。
. 政治
. 文化领域
. 经济基础
标准资料:
2. 指导区域性基础设施配置:由于区域性基础设施面广量大,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并且各有其主管部门及相应的(),但综合起来尚缺少明确的行政主管部门或实施机制(包括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城市规划区外对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事权。
. 计划
. 规划
. 实施机制
. 实施机制
标准资料:
3. 规划的基本方法:()。
. 组织方法
. 技术方法
. 新技术应用
标准资料:
4. 目前世界上的区域规划基本存在着三种类型;()。
. 自上而下强制型
. 自下而上放任型
. 控制与引导双轨型
. 城镇结合型
标准资料:
5. 引导生产要素流动、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流动、集聚受“无形的手”制约,但其流动、集聚的规律是从()。
. 投入产出低的位置流向
. 集中于投入产出高的位置
. 投入产出高的位置
标准资料:
6. 规划的重点内容:1、();2、协调和部署影响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事项,确定开发建设管治区划;3、按照规划提出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战略和整体部署,确定城镇体系组织机制建设方向;4、确定区域城镇发展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落实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要求;5、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
. 制订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战略
. 规划城镇体系组织结构
. 确定改善环境目标
标准资料:
7. 控制与引导双轨型:在奉行“第三条道路”的西欧国家,其相对集权的价值观及并不宽裕的生存空间,使得区域规划不仅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亦能基本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同。政府通过()手段等,将控制与引导较好地结合起来,基本保证了区域规划由编制到实施的一致性。
. 权威的规划
. 完备的法规
. 开放的规划体系
. 市场化的经济
. 区域规模
标准资料:
8. 自上而下强制型: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前苏联及存在东方集权色彩的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新加坡),规划基本是计划的代名词,国家具有完善的区域规划编制体系及保障体系。区域规划的强烈指令性使其成为一种绝对的政府行为,成为国家()地方发展的有力工具。
. 干预
. 调控
. 计划
标准资料:
9. 城镇体系规划应对生产要素的()发挥引导作用。
. 投入
. 产出
. 流动
. 集聚
标准资料:
10. 主导城乡空间结构调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
. 经济结构
. 战略调整
. 城镇
标准资料: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属于政府行为的城镇体系规划,为适应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事权比较利于实施管理,其性质、作用、目的和意义的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 错误
. 正确
标准资料:
2. 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是确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的途径和引导措施;提出农村居民点和乡镇企业建设与发展的空间布局原则;明确各级各类城镇与周围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协调建设的基本要求。
. 错误
. 正确
标准资料:
3. 传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点是制定城镇发展战略和规划城镇地域空间结构、职能组合结构与规模等级结构。
. 错误
. 正确
标准资料:
4. 乡村工业崛起阶段:随着农业和贸易的发展,区域内的乡村工业开始兴起,在经济增长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 错误
. 正确
标准资料:
5. 系统整体性:是区域经济具有整体性的基础
. 错误
. 正确
标准资料:
6. 传统的区域规划尤其是城镇体系规划,是以生产力的布局为核心任。
. 错误
. 正确
标准资料:
7. 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在这个阶段,农业生产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区际规模逐步扩大。
. 错误
. 正确
标准资料:
8. 规划的组织方法:规划是政府行为。城镇体系规划必然是政府协调和引导区域开发的重要手段和决策依据。
. 错误
. 正确
标准资料:
9. 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理念:1、由自上而下强制型规划转向双向互动互求、协商型规划;2、由经济单目标型规划转向综合目标型规划;3、由城镇为重点转向区域、城乡整体规划;4、由面面俱到型规划转向问题型规划;5、由单方案刚性规划转向多方案弹性规划;6、由虚调控型规划转向以空间管制为手段的实调控型规划;7、由单规划模式转向多规划模式;8、由目标终极型规划转向过程实施型规划。
. 错误
. 正确
标准资料:
10. 经济增长包含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改进两个方面。
. 错误
. 正确
标准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