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作业答案-谋学网-专业的奥鹏在线作业答案辅导网【官网】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微信登录,扫一扫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VIP会员,3年作业免费下 !奥鹏作业,奥鹏毕业论文检测新手作业下载教程,充值问题没有找到答案,请在此处留言!
2022年5月最新全国统考资料投诉建议,加盟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奥鹏课程积分软件(2021年最新)
查看: 1954|回复: 0

15春东师《学前儿童心理学》辅导纲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7 12: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谋学网
《学前儿童心理学》辅导纲要
第一章 绪论
主要内容: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一般规律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重点掌握:
1.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2.年龄特征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3.自变量: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的变化并引起因变量
变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比如在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惩罚方式、学习
次数、活动方式等方面研究者采取的变革措施。
4.因变量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
量,它是研究中需要观测的指标。
5.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
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很难弥补。
6.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
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7.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主要体现在:
(1)社会环境可以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
(3)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
8.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关系主要是:遗传和生理成熟、环境和教育、心理矛盾运动,它们都是如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的,进而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9.正确认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从简单到复杂(从不齐全到齐全,从笼统到分化)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4)从零乱到成体系
第二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主要内容:
1.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及其作用
2.条件反射与心理发生的关系
3.婴儿神经系统发展的特点
4.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重点掌握:
1.所谓髓鞘化是指胎儿后期和新生儿早期,神经元和神经纤维迅速被一层蜡质的
磷脂所覆盖。
2.消退抑制:是由于条件刺激物不再受到无条件刺激物的强化,而使条件反射逐渐消退。
3.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主要有: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抓握反射、怀抱反射、巴宾斯基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
4.正确理解条件反射与心理发生的关系。
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生活实践中学会的、容易变化的反应形式,它是通过高级神经中枢实现的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暂时联系。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因为它既是神经系统内所发生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变化,又揭示了刺激物的信号意义,使有机体根据条件刺激物的信号意义作出反应活动。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心理的发生。
5.婴儿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大脑单侧化;皮质兴奋机能增强;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第一信号系统的发展。
6.婴儿动作发展规律包括:(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动作(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远近规律)(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7.正确理解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1)感知觉和注意的发展
(2)思维的发展
① 直觉行动性。
② 概括的水平很低。
(3)言语真正形成
(4)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5)自我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产生
第三章   婴儿认知的发展
主要内容:
1.皮亚杰关于婴儿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
2.婴儿感知觉发生、发展的主要特点。
3.婴儿记忆发展的阶段。
4.婴儿注意发展的特点。
5.婴儿问解决能力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重点掌握:
1.空间知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是由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联
合活动组成的,包括方位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
2.视敏度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
积、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俗称“视力”。
3.深度知觉即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4.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在
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
5.抽象逻辑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使用概括,通
过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它是高级的思维方式。
6.正确认识“视崖”实验及其“视崖”实验的意义。
为了解决儿童的深度知觉是先天就有的,还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问题,吉布森和瓦尔克精心设计了“视崖”实验。
(1)“视崖”实验的具体设计
(2)实验研究表明婴儿具有深度知觉(具体结果)
7.婴儿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的选择性与稳定性逐步
发育成熟;在婴儿晚期,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开始发展,并产生了有意注意。  
8.判别婴儿记忆发生时的指标包括(1)习惯化(2)条件反射(3)重学节省。
9.正确掌握婴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1)婴儿0到9—10个月。目的性是问题解决行为的基本要素。
(2)婴儿9—10到12个月。婴儿产生了为达到某一特定结果而选择方法的初步
的有计划行为,婴儿已能把几个相关的动作图式相互协调起来并用来解决简单的
“屏障问题”。
(3)婴儿12—24个月。婴儿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建立了一整套行动与
效果之间的参数,并将这些信息系统地协调建构起来。
第四章  婴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主要内容:
1.婴儿情绪的分化过程
2.三种基本的情绪理论
3.婴儿社会化的发展
重点掌握:
1.分离焦虑是指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依恋以后,又要与所依恋的人分离,表现出的伤心、痛苦,并且强烈的拒绝分离。
2.婴儿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出的害怕反应通常称为怯生。
3.正确认识婴儿社会性微笑发展的特点。
出生1个月左右时,婴儿对各种不同社会性的和非社会的刺激都产生微笑,而并不对人有所鉴别;2个月以后婴儿看到成人的脸、听到声音,就会发出微笑;3个月的婴儿几乎对任何面孔都笑,此时的社会性微笑并不意味着婴儿认识某一特定个体,这种社会性微笑并不是对某一个特殊个体,只是对特定的知觉图形而发生的。到了4个月左右,随着婴儿处理视觉刺激能力的增强,通过与母亲或其他成人的进一步的接触,就能逐渐区分不同的个体,把母亲、家庭其他成员和陌生人分开,对不同人的微笑开始出现差别。
4.影响婴儿怯生的因素包括环境的熟悉性;父母是否在场;陌生人的特点;婴儿成熟程度;抚养者多少;婴儿接受的刺激。
5.婴儿分离焦虑产生的条件是:(1)分离焦虑的出现,与提取记忆的能力、比较过去和现在的能力、预期可能在最近发生事件的三方面重要的认知能力有关(2)婴儿是否产生分离焦虑与婴儿和母亲分离时的即时情景有关系(3)婴儿分离焦虑的发生也与婴儿应付情境的能力有关。
6.对三种婴儿情绪分化理论的正确认识。
(1)布里奇斯的理论
(2)伊扎德的理论
(3)孟昭兰的理论
7.正确理解情绪情感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情绪情感是婴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
(2)情绪情感是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激发者
(3)情绪情感是婴儿认知活动的推动者
(4)情绪情感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
(5)情绪情感促进婴儿意识的产生
第五章  婴儿社会性交往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主要内容:
1.主体我、客体我与镜像自我。
2.影响婴儿同伴交往的因素。
3.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及类型的理论。
4.婴儿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的发展过程。  
重点掌握:
1.镜像自我即从外界(客观、他人)得到的关于自己的印象为社会自我。镜像
自我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是他人关于自己外表、形象的印象;第二是他人对自
己外表评判的印象;第三是某些自我感觉。
2.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自我关于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
3.主体我:是人类认识自我的过程和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机制。它是在主体内、
在主观上构成的自我,主体我体验着自己的身体、心理和关系,具有调整、控制
组织的动感,对客体我起支配作用。
4.自我描述性言语指的是婴儿用来描述自己行为的那些单词句,和包括由“我”、
“我的”及自己的名字加上谓语成分所构成的句子。
5.婴儿同伴交往的发展阶段包括以客体为中心;出现了简单交往;发生了互补性交往。
6.婴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指标主要有(1)对特征的识别(2)对于模仿实验者演示的动作感到苦恼(3)控制性微笑(4)向成人发号施令(5)自我描述性言语
7.父婴交往的特点是:(1)在交往内容上,父亲更多地是与婴儿游戏(2)在交往的方式上,父婴交往主要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3)在游戏的性质上,父亲最常见的游戏,是与婴儿的触觉的、肢体运动的游戏。
8.婴儿依恋的类型与发展阶段主要包括:
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9.正确理解婴儿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5—8个月。婴儿显示对镜像的兴趣
第二阶段:9—12个月。婴儿显示了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识。
第三阶段:12—15个月。婴儿的主体我进一步得到发展。
第四阶段:15—18个月。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
第五阶段:18—24个月。婴儿已具有了用语言标示自我的能力
第六章  婴儿期的教养
主要内容:
1.婴儿期的保健措施。
2.婴儿期教育的基本要点。
3.婴儿期的教育方法。
重点掌握:
1.儿语:是母亲自发地根据婴儿对母亲话语的反应采取有效的声调。
2.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以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骼病变为其特征。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矿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
3.婴儿期的保健措施主要包括:(1)合理喂养 (2)加强护理(3)防止意外
(4)预防疾病
4.正确掌握婴儿期的教育原则。
(1)发挥婴儿在发展中的主动性
(2)促进婴儿发展的社会化
(3)寓教育于感情之中
(4)细心体察婴儿的认知倾向,启发兴趣
(5)鼓励而不是限制婴儿的活动
(6)教育与生活相融合
5.1—12个月婴儿的教育措施包括:训练手眼并用;开展亲子游戏;多与婴儿交流;注意感情关怀。
6.对1—3岁的婴儿进行教育应做到:(1)加强言语训练(2)关于婴儿的“说谎”(3)智力的培养(4)特殊能力的培养
第七章  幼儿心理的发展
主要内容:
1.幼儿神经过程发展的特点。
2.大脑机能发展与幼儿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
3.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4.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原则。
重点掌握:
1.大脑 (Brain) 包括左、右两个半球及连接两个半球的中间部分,即第三脑室前端的终板。大脑半球被覆灰质,称大脑皮质,其深方为白质,称为髓质。
2.幼儿期儿童大脑发育的状况。
(1)大脑结构的发展
① 脑重量迅速增加
② 神经系统逐步发展
③ 神经纤维髓鞘化进一步完善
④ 整个大脑皮质基本成熟
(2)大脑机能的发展
① 神经过程不断增强:
② 兴奋过程的增强
③ 抑制过程的增强
(3)第二信号系统进一步发展
3.幼儿神经过程发展的特点主要是(1)兴奋过程的增强。兴奋过程的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幼儿每天醒着的时间不断增加,睡眠的时间相对减少。(2)抑制过程的增强。幼儿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越来越好的控制和比较精确的辨别。(3)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抑制过程不断加强,但总的来说,幼儿期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发展还是不平衡的,兴奋过程仍占优势。
4.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1)认知活动的具体形象性;(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3)开始形成个性倾向。
5.3—4岁幼儿的心理特点有:好模仿;情绪易变;思维依赖于活动。
6.正确理解幼儿期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
(1)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教学形式游戏化。
(2)启迪和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其探索精神。
(3)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拓展幼儿的生活范围,开阔幼儿的视野并培养其广泛的兴趣爱好。
第八章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主要内容:
1、幼儿视觉与听觉发展的特点
2.幼儿空间知觉发展的规律
3.不同年龄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特点
4.幼儿观察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5.感受性变化规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重点掌握: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等。
2.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产生的,并受到知识经验的影响。
3.所谓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能力,也就是感觉能力。
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能够感觉最小刺激量的能
力。差别感受性是指能够感觉出刺激物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4.影响幼儿空间知觉的因素有:(1)幼儿是否具有丰富的想象(2)对空间概念
词的掌握(3)一定的经验储备和训练。
5.培养幼儿的时间知觉的方式包括:
(1)帮助幼儿形成有序的生活规律
(2)开展有节奏的舞蹈、体育活动,或者组织一些计时游戏,让幼儿在活动中积累有关时间的经验和认识
(3)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与时间相关的概念、语词
(4)通过直观、具体的形象事物对幼儿进行时间观念的教育
6.幼儿方位知觉发展遵循的规律是:
(1)3岁时幼儿已经可以正确的辨别上下方位了。
(2)4 岁时则能够正确辨别前后方位。
(3)在5 — 7岁时,幼儿初步掌握左右方位,不过这时幼儿要依靠自己为中心才能完成任务。
(4)7—9岁时,儿童渐渐掌握左右的相对性(学会以别人的身体为基准的左右方位,以及两个物体间的左右方位),但是还不能灵活运用,有时还要依赖自身动作和表象。
7.幼儿观察力发展的特点主要是:(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持续性(3)观察的概括性(4)观察的细致性(5)观察的组织性
8.正确理解感受性变化规律的内容及在幼儿园中的应用。
(1)感受性含义
(2)适应与分析器活动的相互作用
(3)根据感受性变化规律,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与生活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 教师使幼儿能适应光线变化
② 教师要注意室内或活动场所的空气清新程度
③ 教师注意时间的间隔,避免由对比引起幼儿对事物的厌烦或排斥
④ 教师说话避免大呼小叫,播放音乐的音量要适中,以免干扰幼儿的感受性
⑤ 教师制作教具或组织活动时,要注意颜色对比规律的应用
第九章  幼儿注意的发展
主要内容:
1.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特点
2.幼儿注意品质的内容和特点
3.两种注意形式之间的转换,在教育活动中的必要性
4.无意注意规律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用的方法和途径
重点掌握:
1.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以同一强度在某一对象上或某一活动中保持的时
间的多少。保持的时间越长,稳定性越好。
2.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幼儿的无
意注意没有事先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完成的活动,在个体出生时
就已出现。
3.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任务主动、及时的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
的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中去。
4.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或活动。
5.两种注意形式之间的转换,在教育活动中的必要性
(1)单纯依靠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计划性,活动不能持久。
(2)如果完全依靠有意注意,虽然会促使幼儿把注意维持在活动对象上,但是容易引起幼儿的疲劳,同样无法持久的进行活动。
(3)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只有两种注意有节奏的交替进行,才能提高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教育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6.幼儿注意范围的影响因素包括:视觉;个体的知识经验;知觉对象的特点。
7.幼儿注意品质的培养途径是(1)扩大幼儿注意的范围(2)提高注意的稳定性(3)帮助幼儿逐步掌握注意的分配(4)促进幼儿注意的转移能力的发展。
第十章  幼儿记忆的发展
主要内容:
1.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2.记忆品质的组成内容
3.幼儿记忆的方法
4.识记与遗忘规律
重点掌握:
1.记忆的精确性:指记忆内容的精确程度。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记忆内容
的完整性与回忆的错误率。
2.意义记忆:指根据对所识记材料的内容意义以及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
3.幼儿记忆品质包括(1)记忆的准确性(2)记忆的持久性(3)记忆的敏捷
性(4)记忆的准备性
4.影响幼儿无意记忆发展的因素包括:(1)活动对象的物理性质(2)记忆对象与幼儿自身的关系(3)幼儿关注对象重点的差异
5.幼儿有意记忆的特点主要包括需要成人的引导与教育;受行为的动机影响;受外界评价的影响。
6.培养幼儿记忆的途径主要有:(1)发展幼儿的记忆品质(2)掌握记忆的方法。
7.正确掌握教育活动中应用遗忘规律保持幼儿记忆的方法。
(1)遗忘规律
记忆的保持与遗忘有着客观的规律。艾宾浩斯曲线、遗忘的进程总体上的特点是“先快后慢”。
(2)根据遗忘规律组织复习
① 及时复习
② 有效复习
(3)防止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互干扰
根据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规律,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两种材料内容的相互干扰。
首先,要尽量避免相似材料内容或活动课程安排的太近,应当有穿插的交替进行。
其次,对于较长或较多内容应分成若干小部分,进行学习和传授。突出每一部分的重点和特色,以便幼儿理解和记忆,巩固学习成果。
第十一章  幼儿想象的发展
主要内容:
1.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2.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水平
3.培养幼儿想象的方法和途径
重点掌握:
1.想象:个体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它主
要通过图像的形式对头脑中已有的信息进行组织、加工,从而使个体建立新的图
形模式,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2.学业智力:传统智力理论视智力为一般认知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
想象力、注意力的综合体。智商测验即是检测以语言能力、数理逻辑推理能力为
核心的一般认知能力。传统智力理论所推崇的智力实际上是学业智力,即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
3.角色游戏是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4.幼儿想象的普遍特点是:(1)无意想象占据主导地位,有意想象逐步发展(2)再造想象占据主导地位,创造想象逐步发展(3)想象的极大夸张性与现实合理性。
5.幼儿再造想象的主要特点包括:(1)幼儿再造想象常常依赖成人的语言描述
(2)幼儿再造想象常常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3)幼儿的再造想象依靠直接行动。
6.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是: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情绪的影响;想象能力的局限
7.正确认识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作用。
想象在幼儿认知方面的作用
(1)想象与表象的关系
想象依靠表象而存在。表象为想象提供活动材料和信息。
(2)想象与记忆的关系
首先,想象依赖于原有的记忆。其次,想象的发展有利于记忆活动的顺利进行。
(3)想象与思维的关系
思维是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思维又可以促进想象的发展。
想象在情绪发展中的作用
(1)想象可以引发情绪
(2)情绪影响想象
想象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学习的过程和目的不仅仅是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运用。想象是幼儿学习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没有想象就没有理解,也就无法学习、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第十二章 幼儿思维的发展
主要内容:
1.幼儿思维的发展趋势
2.幼儿思维的发展特点
3.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途径
重点掌握:
1.表象是外在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在智能系统中的记忆映像。表象世界即
是这些映像的总和,它代表着智能系统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认识。
2.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它是介于直觉行
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3.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根据客观事实,冷静独立地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的品质。
4.幼儿掌握概念的三种水平主要包括:(1)动作概括水平(2)形象概括水平(3)本质抽象概括水平
5.幼儿判断的发展特点是:判断的形式由直接判断向间接判断发展;判断的依据逐渐客观化;判断的论据逐渐明确化。
6.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途径是: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锻炼幼儿的发散思维。
7.正确认识幼儿掌握概念的基本特点。
(1)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觉行动思维,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2)从思维工具的变化上看,直觉行动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感知动作,具体形象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表象,而抽象逻辑思维所用的工具则为语词所代表的概念。
(3)思维活动的内化,也就是说幼儿思维的发展还呈现出由外部的、展开的,以后逐渐向内部的、压缩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4)从幼儿思维所反映的内容的演变上看,儿童思维还有一个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的发展趋势。
8.正确理解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
(1)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觉行动思维,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2)从思维工具的变化上看,直觉行动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感知动作,具体形象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表象,而抽象逻辑思维所用的工具则为语词所代表的概念。
(3)思维活动的内化,也就是说幼儿思维的发展还呈现出由外部的、展开的,以后逐渐向内部的、压缩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4)从幼儿思维所反映的内容的演变上看,儿童思维还有一个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的发展趋势。
9.幼儿后期抽象思维萌芽的表现是:(1)5岁以后,幼儿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已经能够根据概念对熟悉的事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如:白菜、西红柿、茄子都是蔬菜,苹果、梨、葡萄都是水果。(2)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如:针是铁做的,所以沉到水底下了,火柴棒是木头做的,所以能浮上来。(3) 还逐步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和途径,不再漫无目的的进行观察。开始按照顺序、条理和计划进行游戏和其它活动,如:在画画时会在头脑中事先勾勒出轮廓然后再下笔,而不是像婴儿那样无预定计划地涂鸦。(4)在这个阶段,幼儿已经能够不借助具体实物而分清左右了,并能借助图片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10.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途径包括:
(1)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2)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锻炼幼儿的发散思维。
第十三章  幼儿情绪的发展
主要内容:
1.情绪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2.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特点
3.幼儿基本的情绪发展
重点掌握:
1.情感的深刻化是情绪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表面到指向事物内在的特点。
2.道德感是指由自己或别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绪体验。
3.美感是人在评价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审美标准时产生的体验。
4.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特点主要是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5.正确理解幼儿惧怕在不同年龄的特点及对待幼儿惧怕的方法。
3岁;4岁;5岁;6岁的特点。
同时要避免恐吓幼儿;不要将成人自己的恐惧感染给幼儿;帮助幼儿调节惧怕的情绪。
6.快乐对儿童生活的意义。
(1)快乐是人际交往的纽带
(2)快乐是一种动机力量
(3)快乐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7.幼儿情绪的自我调节化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和情感从外露到内隐。
第十四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主要内容:
1.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及影响因素
2.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趋势
3.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重点掌握:
1.社会性是指个体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和遵守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
2.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谦让、互助、协作和
共享等有益于社会的行为。亲社会行为既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性
发展的结果。
3.同伴关系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
4.移情是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并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5.利他行为指人们出于自愿、不指望任何报酬而帮助他人的行为。它可能在紧
急情况下发生,也可能在日常情况下发生。
6.父母在幼儿同伴交往中的作用体现在(1)为幼儿彼此间的接触提供便利的条件(2)通过提供建议和指导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3)亲子关系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7.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移情;社会生活环境;父母抚养方式;同伴相互作用。
8.幼儿交往类型主要是:(1)受欢迎型(2)被拒绝型(3)被忽视型(4)一般型
第十五章  婴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透析
主要内容:
1.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2.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界定和表现
3.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成因及矫治策略
重点掌握:
1.口吃俗称结巴,即讲话过程中出现阻塞、重复、不流畅等使语流中断的问题。
2.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以注意障碍、多动及冲动性为突出的表现。一般认为,多动症儿童的智力正常,但可能由于有轻微的脑功能障碍,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和行为障碍。
3.儿童自闭症:儿童孤独症症又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种以严重孤独,缺乏情
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精神疾病。
4.人体的各部分器官都是通过与外界接触,向大脑传递感觉信息,这些信息经
过大脑的有效组合,指挥人完成各项活动,当大脑不能将来自身体各部的感觉信
息进行充分的加工整理,大脑对身体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和组合的能力,便发生了
感觉统合失调。
5.矫治儿童自闭症的方法有:丰富儿童的生活;环境疗法;行为疗法;自理能力训练;交往训练;语言训练。
6.多动症儿童的主要特征是:注意障碍;活动过多;冲动任性;情绪和行为问题;学习困难;神经发育障碍或延迟症状。
7.通过教育、心理、环境治疗儿童多动症的措施主要是:(1)家庭、托幼机构和学校要发挥教育的作用(2)在环境上,也要尽量消除可令他多动的因素(3)要正确引导他将多余的精力释放出来。
8.多动症儿童与多动儿童的区别主要是:注意力方面的区别;行动目的性方面的区别;自控能力方面的区别


奥鹏作业答案,奥鹏在线作业答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一
客服二
客服三
客服四
点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这里给我发消息
谋学网奥鹏同学群2
微信客服扫一扫

QQ|关于我们|联系方式|网站特点|加入VIP|加盟合作|投诉建议|法律申明|Archiver|小黑屋|奥鹏作业答案-谋学网 ( 湘ICP备2021015247号 )

GMT+8, 2024-3-29 01:09 , Processed in 0.10028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