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作业答案-谋学网-专业的奥鹏在线作业答案辅导网【官网】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微信登录,扫一扫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VIP会员,3年作业免费下 !奥鹏作业,奥鹏毕业论文检测新手作业下载教程,充值问题没有找到答案,请在此处留言!
2022年5月最新全国统考资料投诉建议,加盟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奥鹏课程积分软件(2021年最新)
查看: 3066|回复: 0

奥鹏作业资料南开11春《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材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 11: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谋学网
远程教育学院期末复习大纲模板
! j7 m5 ^  z. @课程名称        中国文化概论
. g7 L. ~9 H: J" f8 {
2 U& w  O* n! w  B5 f) \
) [/ h" z& a, {2 ~0 o' {5 U: v/ p3 \$ \4 i" D5 N6 e
息        名称        中国文化概论* ~1 b8 P/ l3 A2 M0 H' Z9 x6 `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U9 R% R) p, l9 \8 @# X
        作者        韦政通
( Y7 [% _7 O3 {        版次        2008年版: L: H2 t. J% m- X
注: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Y6 |0 \) v  Y) k" V% i/ m
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
* u" }  F( W* k3 S4 G0 D. B! i
( z, C1 @" ]; g8 a参见在线练习: z) O. P4 G" Q/ W) z% r6 r. g
二、主观部分:
: J2 B/ D6 D7 H8 ~- G' x9 q1 T(四)、名词解释(附资料要点)
. Z7 Q: }  M$ [3 j1、道统(见P37)" J1 t+ }: k, A- m  ?
儒家学术思想传承的系统。韩愈说儒家之道传自尧舜,经过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宋元理学继承了儒家的道统。
, q( M( \) Q! J5 s2、自然崇拜(见P63). O2 {8 L" n0 B
所谓自然崇拜,就是把日月星辰、风雨云雪、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这些自然现象作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加以崇拜,并祈求保护和赐福。' n: ?/ i9 l. c4 H2 I2 D5 T! _
3、三祭(见P82)3 J( U+ W1 ?$ ?3 D: O! C3 v& J
三祭是儒教的宗教活动,指拜祭天地、先祖、君师。
$ y4 c6 N6 a. l3 N& Z9 T4、五斗米道(见P85)* W: U6 Q0 `- ]+ \' ?; V$ Q
东汉张陵创立的道派,因为入道须交纳五斗米,所以称为五斗米道。五斗米道主要是教人悔过奉道,以符水咒语治病。这一派教徒奉张陵为天师,所以又称为“天师道”。
+ C1 V$ X8 }  Q7 K$ {5、太平道(见P85)5 r+ M% B( ^- ~  l
张角在汉灵帝时创立的道派。张角自称“大贤良师”,用符水咒语为人治病,又教人悔过。
* K, n- Q* V$ z1 J* Y/ e+ a6、葛洪(见P86)  y7 z8 M* {, _3 z4 j
东晋时期的著名道士,开创了道教的丹鼎派。葛洪的代表著作是《抱朴子》内篇和外篇。内篇讲神仙方药、鬼神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去祸,属于道教的内容。葛洪崇尚金丹轻举,讲究药物养生,认为通过修炼服丹,可以不死成仙。
" C& [! Y) t5 M. p# s7、陶弘景(见P86)
6 R6 y5 R: p6 D5 p/ K% b. _南朝时著名道士,对“南天师道”进行总结和改革,开创了茅山宗。陶弘景隐居茅山,主要著作有《真诰》、《登真隐诀》与《养性延命录》。《真诰》是一部专门记述道教上清派早期教义、方术及历史的著作。《登真隐诀》主要抄录《上清经》中的有关方术秘诀,专门论述上清派养生登仙之术。《养性延命录》的内容也是引述魏晋各家道书,讨论养神、炼形等长生成仙方术。陶弘景在茅山经营数十年,茅山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后来上清派又称为“茅山宗”。
6 J. u) I+ t8 y2 _3 R8、涅槃(见P89)! L7 g% X7 w% E# O
涅槃的本义是“把火吹灭”,在佛教里,是获得解脱的目标,即修行的目标。涅槃就是说无明烦恼之火熄灭了,人的思想从因缘轮回中解脱出来了,从而达到了最高的寂静,最大的安乐。
% O. d3 `% w$ P) ?5 z; J9、五德始终(见P113)
0 |2 D( U% _; M# ^* P古代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顺序,交互更替,周而复始。
' Z2 o) B7 }9 b6 o10、“制天命而用之”(见P133)
" T# c' N% v8 C/ y1 v* R) `% z出自《荀子•天论》,意思是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还不如掌握自然的规律而利用它。这些论述奠定了后来的“人定胜天”思想。
: e  G0 k7 a' g. D* W  n8 f* w11、李思训(见P148)
  G% _  H3 M: X9 f8 y* [% z. z李思训是唐代宗室,北宗画派的创始人。善于画青绿山水,画风工谨细丽。传为李思训的作品有《江帆楼阁图轴》、《春山访友图》、《九盛宫》。9 D5 @& G! M1 n- ]% f
12、云冈石窟(见P156)
& q* J# F1 ?/ `1 [" x$ g云冈石窟在山西大同,开凿于北魏时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雕塑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头。7 i' [* z- Y; u5 k9 Z3 \. _
13、龙门石窟(见P156)+ F0 p: [! V' M! r! C8 m3 z, ?/ V7 I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m/ A) y( K1 U3 Z2 P2 W9 F" z
14、“诗言志”(见P181-182)
$ v2 @6 o. X5 y9 T出自《尚书》。意思是诗歌抒发诗人的感情,表现其心胸怀抱。
' M3 w6 z0 ^# t0 d: E/ j1 U15、“兴观群怨”(见P183), {7 S. f1 O0 t5 o- i7 A
孔子提出的关于《诗》的功能的观点。兴是兴发人的感情志趣,观是观察时政人情的得失,群是沟通或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怨是发泄人的郁闷之情。/ R! X8 l, J, C; \
16、古文运动(见P189)8 \4 P1 L- |9 X( ?0 k5 f- g
指唐代古文运动。南北朝时期,散文衰落,骈文兴起,骈文讲究骈偶对仗,讲究辞采,讲究用典,形成严重的形式主义文风,不利于表情达意。唐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一个厌弃骈文,提倡单行散文的古文运动。古文运动的代表作家是韩愈、柳宗元。: M- x) s( y0 V, z( _" b
17、桐城派古文(见P190)1 b! d8 w7 H& e2 V
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方苞以文章道德名于当世,继承归有光“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的主张。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就是要以“词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清真雅正”的特点。
1 L& g& G% L, u+ t2 W8 v18、“小国寡民”(见P214)
# p. A7 C& W" l9 e- }; l2 c4 P老子提出的社会理想。老子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理想是一种乌托邦幻想。) U4 |# J9 A! ]  a# r6 n
19、孝廉(见P223), @+ R4 K1 z3 L; b2 O; c
汉代选孝廉。孝是孝子,廉是廉吏。汉武帝时规定,每郡每年必须选若干名廉吏,因此成为一种定期的选举。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 x$ A0 @- L0 Q( |3 \9 K20、民贵君轻(见P233)3 R5 Y3 n3 G$ F( `
孟子提出的民本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B5 z) k% u% a" |7 `; G$ y/ L21、平准(见P240)
) }2 v* r) _5 j! q2 `管子提出平准制度,说:“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平准制度是封建社会运用贵时抛售、贱时收买的方式,以求稳定市场价格的一种经济措施 。
& t" [: A- ~) A3 C" @22、“不患寡而患不均”(见P239、245)- k: _, L/ l* {  Y/ X
孔子提出的求均思想,意思是不必着急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不均。$ S' Z0 ]5 B8 h, ?  _: w
23、德本财末(见P247)  k" r# s' D! y7 m3 u" U
《礼记》中提出的思想。《礼记•大学》说:“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0 `% t6 ^' k4 O. @6 ?+ b( Z9 f
24、“仓廪实而知礼节”(见P250)
' v+ c( ^/ S" N4 L" |贾谊提出的储蓄思想,意思是仓库的粮食充足,老百姓衣食无忧,他们才有道德礼义。0 D5 w) U9 a: }: {$ a5 p
& p. d. W! C/ ?% D
(五)、简答题(附资料要点)
! \1 F, c4 y+ @& y, G1 [1、简述中国文化具有悠久性的原因。(见PP24-P28)
$ M7 m3 H+ F% B+ Y6 _(1)地理环境的特殊。(2)农业生活的影响。(3)世故深。(4)重统绪。(5)求久的思想影响
& ]8 c; F4 {" G9 L% x% |* _2、简述佛教十二因缘。(见P88)
$ M% t; |7 r! e4 M% j( s# t(1)无明:是有始以来的愚痴,是一种盲目的、错误的精神力量。(2)行:是由无明引起的意识活动。(3)识:由行的作用而产生的心意识的活动。(4)名色: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5)六入处:又称“六入”,分为内六入和外六入。“内六入”即“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外六入”即“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这些认识器官与功能。(6)触:由六入处与外境相接而产生触觉。(7)受:由触觉产生的知觉和表象。(8)爱:由“受”而来的贪爱。(9)取:有贪爱而产生的执着。(10)有:由于执着于有我而产生的作为“我”的存在。(11)生:由于“有”,人才得以生成。(12)老、死:有了生才有老、死。" E8 V9 j* x3 [$ w
3、简述境界形态哲学的特点。(见P102-103)
& {+ z% i: d7 E0 @# B: l7 C7 B(1)、主体与客体的统一。(2)、超越与内在合一。(3)、教与学合一。(4)、知与行合一。
* V  [2 @! x: W/ J* k+ J0 i4、简述墨子关于知识来源的见解。(见P105)/ D% V0 F5 Y* Y! k/ U
“知:传授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
6 t9 F, h4 R+ r- v. z5 D' _这是说知识有三个不同的来源,有三种不同性质的知识:(1)来自传授。来自传授的知识,即所谓闻知。凡得自口头讲说和文字材料的都是。(2)所谓“方不障”,即不受空间的限制。凡经由逻辑推理而得到的知识即是。(3)得自感官经验的知识。所谓“身观焉”,即亲身观察。. I6 g( O) H4 b1 j
5、简述中国哲学中关于宇宙之往复流行的观念。(见P112-113)
9 [5 l$ U8 K  d* z: v' M中国哲学中的宇宙观多本于直觉的经验。日月星辰,四时寒暑,往复流行,循环不已。中国哲学中的宇宙观正是对天体自然现象的一种描述,如:“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曲也,来者信(伸)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又如:“七日来复,天行也。” “无往不复。”
* ?  ^; W# i8 c6、简述儒家关于宇宙至善的观念。(见P115-116)2 Y+ o/ p6 X9 d2 X
中国哲学视宇宙为至善,因为宇宙表现了大公无私之德。《吕氏春秋》说:“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5 E% j, k$ ~* u  I7 _/ M" x
7、简述儒家道德思想中的等差之爱。(见P126-127)
* W& _! X* R9 L儒家认为人的本质是实践仁性。这里涉及儒家对“仁”的理解和规范。儒家之所谓“仁”,是亲亲之爱,有等差的爱,与博爱、兼爱相对应。. @( |3 Y) N6 g
儒家所讲的道德是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的。儒家有所谓“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人伦关系,亲疏是不同的,父子最亲,其次夫妇,其次长幼(兄弟),其次朋友,其次君臣。孟子说“亲亲而仁民”,就是亲疏有别。
9 |9 J- W# Q9 k' x0 p8、简述荀子思想中的征服自然的思想。(见P133)
. a7 s( n2 j- o( {! }6 i, r+ r《荀子•天论》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意思是: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以使物丰富,还不如使物蓄积而加以裁制;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还不如掌握自然的规律而利用它。这些论述奠定了后来的“人定胜天”思想。
/ I5 V$ \4 d( b5 E* X/ }9、简述王充思想中的科学精神。(见P134-135)0 z+ d  X# J0 B- N4 \# n$ \
(1)、视宇宙为自然。(2)、怀疑精神。(3)、实证精神。0 |3 P; [( e3 n! s4 R) a
10、简述儒家美即善的观念。(见P143-144)
! c+ M% e4 J: w1 `" H; O在中国儒家文化中,美和善常常是统一的,难以截然分开,就是说,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艺术品同时具有较高的思想和道德的价值。因为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儒家常常赋予审美活动以道德的意义,而且还发展出一套“比德”思想。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_+ M7 }  d9 @( c. _# s. `& \! ~
11、简述中国字的特征。(见P167)/ c5 O9 I1 u4 n
(1)、文字与语言分离。(2)、文字是一种艺术。(3)、文字富有音乐性娱乐性。0 Y) s- i, ^: G( G7 Q& y
12、简述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文学观念。(见P198)2 ^$ u1 @3 |, c8 b- d
(1)、主张文以气为主。(2)、认为文章可以不朽。(3)、对文学进行分类。
( n  O0 d. {' K1 M* G, u/ k9 e2 ~13、简述韩愈的文以载道的文学思想。(见P201)- s& s- l( `% W9 x/ \
韩愈主张“文以贯道”。认为学习古文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古道,文是手段,是形式;道是目的,是内容。韩愈宣扬的“道”是孔孟之道。《答李翊书》说:“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答李秀才书》说:“愈之所志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题欧阳生哀辞》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道者也。”3 q& o+ Y: a( z5 D
14、简述儒家的尚贤思想。(见P208). Z- B0 x4 c" W( ^
儒家主张任用贤人,使贤人能尽其用。儒家所谓“贤”接近“德”,尚贤即尚德。
, H) f' g; C' T, J& n1 \" O3 I9 w15、简述中国古代的重农政策。(见P354-256)
) q  m5 ?: B0 i1 N( Z(1)、皇帝亲耕。(2)、罢不急之务,以免妨碍农事。(3)、农官督导农事。(4)、表彰农耕者。(5)、指导农业技术。
( O. d/ j% W. Y6 L16、简述传统家庭的功能。(见P276-278)
/ Z6 z9 G5 R( ~(1)、传宗接代。(2)、文化传递。(3)、社会安定的基石。
8 B1 k2 q4 }( O& M17、简述中国传统社会农民的阶层流动情况。(见P283)
+ t% q4 k# P, e; n# y) A农民向下流动就会变成不务正业的人,向上流动就变成士绅、地主,极少数人会成为官吏。或者受招募,成为兵卒。兵卒可以向上流动,可以成为武官、军阀,可以割据一方,可以实现改朝换代,变成帝王。" p6 \+ s# z2 j5 O3 M! A- |7 U
18、简述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见P291-292)% g$ O4 N1 B0 e- P5 z
(1)、官僚制度的失效。(2)、民权运动的兴起。(3)、自由思想的蔓延。(4)、科学技术的输入。
1 o# ?# n2 m- e) \% F& L) P
1 l+ }1 ]! [' E(六)、论述题(附资料要点)& ]) t+ C  r, T& ~, g/ c5 O1 _# b
1、试以具体事例说明家庭本位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见P56-57)
7 ^% \* u3 q: x: ]- H(1)、重家族轻个人。(2)、个人未被发现。(3)、缺乏公德观念。' Z8 ?0 Q+ T  b/ ?
2、试论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见P99-101)# m5 \4 U/ Q; t8 [: ]6 B
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哲学中又表述为“天人合德”、“天人不二”、“天人相与”、“天人一贯”、“天人不相胜”等。
4 |% k' `' h$ Y/ R: t8 H" U2 v天人合一观念可以追溯到周代。西周时期,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人关系表现为神人关系。周人认为神与人相通,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战国时期,孟子把天道和人性联系起来,认为天有善善恶恶之心,人性天赋,善端与生俱来,因而性、天相通。庄子认为,人与天地自然都是由气构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与人是统一的,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后来《易传》提出来“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在汉代演变成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宋代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张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太虚之气,人与天地万物都由气构成,气是天人合一的基础。张载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他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天人协调。, X7 d; M* j( `7 X$ N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只能在遵循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利用自然,调整自然。这些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一定的启发意义。7 u6 b. b9 N2 r( p& T
3、试以具体文学作品为例,说明中国文学重性情的特征。(见P178)1 s* p1 c3 g# Y
重性情就是重视抒情,这主要是针对诗歌而言的。诗歌的抒情性质与音乐的抒情性质相同。音乐是人心感于外物而产生的,诗歌也是因为外物所感而产生的。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  }% l* K& V" W1 t- c" t9 _) K' V  S
4、试论孟子的民本思想。(见P229-235)0 y: B" F, i+ f
(1)重视民意。(2)革命思想。(3)君臣对待思想。(4)民贵君轻。
4 ]3 ^  v$ Q& I8 W: w* K5 A/ x对于孟子的革命思想,首先必须明确“诛一夫”或“易位”的究竟是谁。如果诛者易者是人民,则含有人权自觉的意义,但在孟子思想中,其实并不具备这一点。在孟子思想中,真正有权革命的,只限于“贵戚之卿”,所谓贵戚之卿,是指君王的内外亲族,也就是说,君位的更易仍以贵族为主,人民是没有分的。“异姓之卿”和君王已经没有亲族关系,比较接近人民,但孟子主张,当他们对君王极度不满时,只能消极地离开,不认为他们有革命的权力。发动革命只限于贵族,而不是操之于人民,因此,孟子的革命论与近代为实现民主而从事的革命有很大的差别。' f0 T% ^& j+ F( o
久爱奥鹏网:www.92open.com
奥鹏作业答案,奥鹏在线作业答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一
客服二
客服三
客服四
点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这里给我发消息
谋学网奥鹏同学群2
微信客服扫一扫

QQ|关于我们|联系方式|网站特点|加入VIP|加盟合作|投诉建议|法律申明|Archiver|小黑屋|奥鹏作业答案-谋学网 ( 湘ICP备2021015247号 )

GMT+8, 2024-4-27 11:01 , Processed in 0.09907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