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作业答案-谋学网-专业的奥鹏在线作业答案辅导网【官网】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微信登录,扫一扫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VIP会员,3年作业免费下 !奥鹏作业,奥鹏毕业论文检测新手作业下载教程,充值问题没有找到答案,请在此处留言!
2022年5月最新全国统考资料投诉建议,加盟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奥鹏课程积分软件(2021年最新)
查看: 1740|回复: 0

13春东师《社会心理学》练习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0 20: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谋学网
《社会心理学》练习一参考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模仿:是对别人的言论、行动的复制,是重复别人的行为。
2、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3、竞争心理优势:即与合作相比较,在没有特别引导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优先选择竞争的行为方式。
4、团体凝聚力:使团体成员聚集在一个团体里的愿望、情感与合力。
5、登门槛技术:首先提出一个有关的较小的要求,等较小的要求被照办后,再提出较大的要求,这时较大的要求被接受的可能性增加了。
6、社会促进:个人的活动由于有他人同时参加或者在场旁观,从而使活动效率得到提高的现象。也称社会助长。
7、团体:也称群体,是人类的聚集体,是人们的共同体。
8、冒险迁移:群体增强个人的冒险行为的倾向。
9、逐步降级技术: 首先提出一个大的请求,当大的请求被拒绝后,退回到小的请求(真正的请求),这时小的请求经常被接受。
10、暗示:一个人对于别人或对于团体有目的的,却又不加以说明论证的影响方式。
11、助人行为:也叫利他行为,是指以任何形式实现的不指望报答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12、团体凝聚力:使团体成员聚集在一个团体里的愿望、情感与合力。
13、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其主要内容是人们之间互相喜欢互相厌烦的感情关系。
14、侵犯行为:是指有意损害他人的行为,也叫攻击行为。
15、社会知觉:人们对于他人以及自己的行为及其原因的知觉。又称人际知觉,或社会认知。
二、填空
1、服从、认同和内化是社会化的基本历程。
2、在临时性大团体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刺激、相互影响主要是通过暗示、感染和模仿实现的。
3、角色冲突是指当一个角色扮演者同时处于两个或更多不同的地位,并要进行相互矛盾的角色扮演时而引起的角色与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
4、认同、移情、反省是人际知觉的机制。
5、合群和建立友谊的四个主要目的是:获得社会支持、获得信息、获得地位和交换物质利益
6、亲密距离是围绕身体的最私密的空间;为特殊的人或特殊的环境而保留的距离。个人距离是与朋友之间保持的距离。
7、角色偏差是指个人在扮演某种角色时,偏离了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或者与自我理想中的角色行为存在差距。
8、按照个人行为与团体规范的关系不同,可以将小团体分为归属团体和参照团体。
9、拉特内和达利的研究表明在紧急情境中如果有他人在场,会妨碍助人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旁观者干涉。
10、群众行为的重要特是:相互刺激,循环反应。
11、Zimbardo认为去个性化有两个重要特征:团体成员的匿名性和责任分散。
12、人际交往是指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叫人际沟通。
13、根据组织原则不同,可以将小团体分为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
14、头脑风暴法和虚设团体术是团体决策的两种技术。
15、冒险迁移产生的原因有责任分散和文化价值观。
16、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一些归因技能,形成较积极的归因倾向。
17、合群起源于依恋。

三、简答题
1、团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团体成员在文化背景、价值观和态度方面的一致性;
(2)共同活动的机会;
(3)团体是否受到损害、面临威胁或竞争;
(4)团体人数的多少。
2、制约社会认知的因素有哪些
(1)认知者方面
社会认知受认知主体方面的影响。主体的社会舆论价值不同、需要不同会导致社会认知结果的不同。认知者的生活经验也会影响其认知结果。认知者的不同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其认知结果。人们经常把一件事引起的情绪漫延到其他事物上。当一个人兴高采烈、情绪高涨时,就会以宽容、乐观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而当一个人灰心丧气、情绪低糜时,就会认为周围一片黑暗,所有的人和事都对不起自己。
(2)认知对象方面
认知对象的自我暴露程度影响他人的认知。如果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时坦诚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会促进他人对自己的认识。如果一个人自我封闭,不愿意让别人了解自己,就会阻碍他人的认知或是使别人产生不良认知。
(3)认知情境方面
情境对人们的行为起着一种无形的约定作用,不同的情境要求人们作出与其相符的特定行为。
3、个体社会化的意义是什么
(1)社会化是个体称为社会人的必由之路
(2)社会化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
(3)社会化是社会秩序和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途径
4、言语交往的规则有哪些?
(1)说话目标明确。
(2)善于倾听。
(3)轮流发言
(4)内容适当,切忌重复,及时反馈。
(5)不受欢迎的语言交流方式
5、获得服从的方法有哪些?
获得服从的常用方法是说服、劝导、忠告。此外,还有其它一些导致服从行为的方法:如实施奖励、给予关心、提供榜样、逐步提要求等。
6、合作的功能有哪些
(1)合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手段
(2)合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3)合作能使人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4)合作有利于身心健康
(5)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个体对他人和全体的依赖心理,增强人的惰性。
7、根据实验说明竞争心理优势
竞争心理优势:即与合作相比较,在没有特别引导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优先选择竞争的行为方式。
合作与竞争的实验研究:(下列实验介绍其中一个即可)
道奇的实验;敏茨的实验;明南斯的实验;“囚犯困境”
8、简述米勒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及其结果?
1963年,米氏在报纸上登载了一则广告,公开征求被试。结果有40人应征,都是男性,年龄在20——50岁,有工人、职员、工程师、教师、商人等各种职业,一次实验付给$4。5作为酬金。实验分组进行,每组两人,其中一人是主试的助手。指导语为,“我们要做一个关于学习的实验,研究两个问题,一是观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作用?另一个是观察惩罚学生对他的学习有什么影响?你们两个人一人当“教师”,一人做“学生”,由抽签方式决定。由于事先的安排,真正的被试抽的签总是当教师,助手则总是抽到当学生的签。
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习一组有联系的配对词,教完之后,要检查学生是否学会。检查方式是“教师”读刺激词,学生用选择的方式从四个可供选择的资料中挑出一个词。如果学生答对,就继续学,答错了,就以电击的方式惩罚,错误越多,惩罚越重。电击强度共分三十级,从15伏、30伏、45伏直到450伏。为了使被试确信不疑,主试按了一个45伏的电击,使被试接受一次体验。然后主试和被试一起把“学生”捆绑在椅子上,说是“以防他逃走”,并把电极缚在他的手腕上。然后,当教师的被试到隔壁房间,通过话筒进行教授。在教授的过程中,假被试学生经常故意学不会。在受到假电击时做出痛苦的反应,甚至求饶,说自己有心脏病等 。当学生装作痛得已经发不出叫喊声,只能用脚敲打墙壁,这时当“教师”的被试问实验者怎么办,要不要继续教学生。实验者用很淡漠而严厉的表情说,“他不回答就作错误处理”,于是,教师惩罚学生后又继续教下去。
结果,有62%的人把实验贯彻到底,实际使用了450伏的电击。但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只有大约1/3的人拒绝使用450电击。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无一人从一开始就拒绝电击,也无一人在300伏以下就拒绝电击。
9、团体决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团体的人数
(2)团体的凝聚力
(3)成员的地位
(4)成员的个性特点
10、简述埃里克森区分的人社会化阶段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岁)。这一阶段婴儿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对外界的信任感,信任的涵义是感到他人是可靠的、可以依赖的。
第二阶段: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当儿童认为自己在他人眼中不是一个好孩子时就会产生羞怯感,当他们认为自己受制于人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第三阶段: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3-6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精力旺盛,常常试着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他们的目标或行为常和父母的要求发生冲突,令儿童感到内疚。
第四阶段: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1岁)。这一时期正值小学教育阶段,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儿童只有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才能学会他应当掌握的认知和社会技能,体验到成功感。如果儿童在学习和交往中屡遭失败,就会产生自卑感。儿童在学校当中所经历的成功与失败的体验,对其人格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儿童体验到的成功多于失败,他就会养成勤奋进取的性格,会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如果儿童体验到的是失败多于成功,甚至都是失败没有成功,他就会形成自卑的性格,对新的学习任务产生畏惧感,可能会避免现实,对今后人格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第五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青少年逐渐面临职业选择、交友、承担社会责任等问题。由于他们不能肯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于是产生了“我是谁?”的疑问。在对自我的探索过程中,如果能将自己在各方面将要承担的角色同一起来,就会顺利地渡过青春期,否则就会感到迷惘、痛苦。
第六阶段: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20-40岁)。主要任务是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感情关系,体验友谊和爱情。如果无法建立这种亲密的感情关系,就会感到孤独。
第七阶段: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40-65岁)。热心承担社会责任,关心家庭、养育后代。不愿或无力承担这种责任的人就变得颓废迟滞或自我中心。
第八阶段: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65岁以后)。回首往事,觉得一生充实、有意义而产生完善感。对往事感到悔恨会产生悲观的情绪。
11、影响合作与竞争的个人因素有哪些
(1)成就动机或报复
(2)谁发出威胁
(3)他人在场
(4)交流的次数
(5)利益的一致与冲突
(6)情境作用
(7)沟通作用
12、简述归因训练的方法
(1)强化矫正法
让个体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某种行为,然后要求他们在事先预备的归因因素表中作出选择,对行为作出归因。
(2)团体发展法
小组成员在一起讨论和分析行为的原因,并由一名心理学家或受过一定训练的教师对个人及整个小组的归因情况作出比较全面的分析,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归因。然后每个人都要填写归因量表,并从一些被则得原因中选出与自己行为最相关的因素,并对主要因素所起做作用的程度进行评定。心理学家或是教师队小组成员的归因结果和自我评定进行统计分析,并及时对其作出反馈,指出归因偏差,鼓励比较符合实际的、积极的归因。
(3)观察学习法
首先让学生看几分钟归因训练的录像片,片中表现学生在完成一行为时进行归因的情况。在观看完之后,让学生重复类似的行为,这样能够使观察学习的效果更好的迁移到日常生活的行为中去。
13、影响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文化背景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影响
(3)家庭、学校教育的影响

四、论述题
1、论述性别角色的形成
(1)性别角色形成的生理基础
<1>遗传基因
<2>性激素
<3>大脑组织
男女在下丘脑的作用方面有差异。女性下丘脑控制着垂体周期性地释放激素;男性下丘脑控制着相对稳定的垂体激素分泌。
(2)性别角色形成的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
父母亲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能够直接地体现在对子女的抚养方式上。儿童一出生,父母就会按照自己对性别角色的理解对不同性别的儿童给予不同的抚养方式:取名;服饰打扮;玩具和游戏。
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孩子要求和期望也不相同:性格;独立性;学业。
<2>学校
教师的性别比例:幼儿园都是女性;小学女性多于男性。
教材:张德以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982年出版的《全日制学校小学语文课本》为例,从插图、故事性课文的主角和人物个性塑造三个方面考查了课文中是怎样塑造男女性别角色的。结果表明:插图上男多于女,男性主角多于女性主角,且主角中中外革命领袖、中外文学家、艺术家没有一个是女的,古今中外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也没有一个是女的。在人物塑造上女性的能力、知识不如男性的很多,在性格上课文中往往着重突出女性的不良性格。从总体上看,语文教材倾向于重男轻女。
<3>文化背景的影响
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形成的性别角色也不尽相同。米德(M. Mead)曾详尽考察了新几内亚三个原始部落的两性所认同的人格问题:生活在湖边的赞布里部族,标准的性别角色是男柔女刚。生活在河岸的曼都古玛部族,不论男女,都是刚毅、凶悍的性格。生活在山地的阿米什部族,则男女均表现出和平、温柔的性格。
<4>大众传媒
书籍、报刊、广播、电视、广告等大众传播工具在性别角色分化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2、        简述社会测量法原理过程及优缺点
社会测量法其基本假设是群体内部成员间的相互选择反应着他们心理上的某些联系,即人际关系状况,肯定的选择表示接纳,否定的选择表示排斥。一个人在很多方面对另一个人做出肯定的选择,说明这个人在心理上对另一个人有高度的接纳性。肯定的选择如果是相互的,说明双方相互接纳,心理距离较小。相反,如果一个人从多方面对另一个人做出否定选择,说明这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是高度排斥的。否定的选择若是相互的,那么排斥也是相互的,二者间的心理距离自然也是较大的。心理距离的大小反映的是人际关系的亲疏。
社会测量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测量目的
<2>确定测量变量
<3>确定选择方法
主要有5种选择方法:①参数顺序选择法,要求被试在肯定或是否定选择上按照明确的次序选出固定数目的人。②非参数顺序选择法,完全有被试自由选择,不限数目,但要按选择的重要性排序③非参数简单选择法,其操作与非参数顺序选择法基本相同没只是无需排列。④参数简单选择法,非参数选择法的与参数选择法的变式,不要求选择顺序,在选择数目上给与一定的限定。⑤接纳水平等级分类法。
<4>测量的实施
<5>结果的统计分析
社会测量法的优点如下:能把团体成员心理结合程度数量化,其具有广泛的使用性与普遍性,节省时间和精力。缺点在于无法了解人们互选的动机。
3、论述态度的理论
社会态度形成与转变的理论最主要的有两类:一是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一是认知派的一致性理论(平衡理论)。
行为主义强化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霍弗兰。行为主义把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看作是个体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认为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是按条件发射的模式进行的,强调在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是联想、强化以及模仿,其中强化是基本条件,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行为主义关于态度形成与变化的理论就被称为强化理论。
认知派的一致性理论虽然都强调不一致,不平衡产生的压力导致了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但是,他们的理论见解又各不相同,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型:
(1)海德的平衡理论
海德提出了社会认知中的一致概念。他认为,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几种评价态度或感情之间存在着一种趋向于平衡状态的运动。当认知处于平衡状态时,能引起一种满意的状态,而认知处于不平衡时就力求趋向于平衡。由此他提出了P-O-X模型其中P是认知者,O是与P发生联系的另一个人,X是与P及O发生联系的另一个任意对象。三者的关系状态存在8种情况。
(2)奥斯古德和坦南鲍姆的调和论
奥斯古德和坦南鲍姆认为当态度间出现不平衡时,往往是通过中和他们肯定或否定特性的程度或大小来解决的。即人们倾向于按照减小态度间不一致的方向改变他们的态度,使两种态度朝向折衷调和的方向移动。
(3)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费斯庭格提出来的。他认为人们的诸多认知因素之间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关系,即相互独立的关系和相互关联的关系。而后者又存在着相互协调和相互不协调两种情况。当一个人的认知处于上述的相互不协调状态时就会使人感到内心紧张、不舒适、不愉快,从而造成一种压力,使人想要解除矛盾,摆脱这种不协调状态。
减小或消除不协调的认知有以下四种方法:
<1>改变有关的行为成分,如抽烟者停止抽烟。
<2>改变或否认不协调认知因素中的一方。
<3>同时改变不协调认知因素的双方的强度。
<4>引入新的认知因素,改变原有认知因素件的不协调关系。
4、论述制约服从的条件有哪些?
(1)命令的发出者方面
①权威性
具有权威性的人的命令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并做出服从行为,反之,则会“虽令不行”。
②喜欢
命令、要求的提出者如果被执行这一要求的人所喜欢,那么,产生服从行为的可能就增大。
③监督
命令发出者是否在场监督命令的执行情况,对服从行为有很大影响。
(2)执行命令者方面
①道德水平
当权威的命令违反了道德准则时,执行命令者的道德水平时,是否服从命令有很大
的制约作用,这时道德判断水平越高,服从权威的可能性越小。
②情绪状态
个人的情绪状态对他是否作出服从有明显的影响。
③人格特征
米勒格拉姆在1966年对被试进行了人格测验,发现服从实验者的要求,施加电击的被试,其人格特征有权威主义倾向。深梯(Santee,1982)等人认为个人自尊心量表与服从行为之间具有中等相关。卡尔斯密斯的研究也发现,降低一个人的自尊心足以增强他做出服从行为的可能性。
④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服从行为的程度是不同的。
5、态度改变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1)信息宣传者的影响因素
<1>信息宣传者的威信
态度改变者在改变态度之前去亲自证实每一件事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人们比较信服权威人士所发出的信息,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2>信息宣传者的吸引力
喜欢一个人能导致态度的改变。
<3>信息宣传者的动机指向
如果信息宣传者的动机显得比较单纯,易改变其态度。如果信息接受者意识到信息宣传者在向自己传达信息时有使自己改变态度的意图,则会降低态度改变的可能性。
(2)信息变量因素
<1>单方面信息与双方面信息
当人们和宣传者所提倡的方向保持一致时,宣传单方面信息比较合适。当人们早已具备比较充分的知识经验而且习惯于思考和比较时,双方面宣传可以向他们提供更多信息以权衡利弊得失。
<2>信息对恐惧情绪的唤起
如果信息本身能够唤起信息接受者的恐惧情绪,则对态度的改变有重大影响。
(3)宣传渠道变量
<1>直接参与方式
信息接受者直接参与到各种活动中,直接亲身感受到某些信息,或面对面地与信息宣传
者进行接触,是一种使态度改变的很好的一种渠道。
<2>大众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可以迅速地将信息传递给很多人,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人们的态度。
(4)信息接受者变量
<1>个人的个性特点
①智力水平的影响
智商水平高的人,往往易于接受新信息,能够对信息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解,对于合理的信息,能够主动改变态度。而对智商相对较低的人,对信息标准缺乏全面的分析辨别,难以理解复杂的观点,但易受他人和团体压力的影响,因而比较容易改变态度。
②人格特征
一个人的自尊心越强,越难改变态度。自尊心低的人则倾向于怀疑自己的观点、态度的正确性,较易改变态度。性格缺乏灵活性的人态度刻板,不易变化。
③认知需要
认知需要高者喜欢思考,并力求理解外来信息;得分低者喜欢使用捷径,较少思考。
④自我防御程度
自我防御程度大的人,难以改变既有的态度。自我防御较弱的人则相反。
<2>既有态度的特征
新信息能否被接受,与信息接受者原有的态度有关。当两者差距在一定范围内,差距越大态度改变的可能性越大,但超过一定范围外,态度不仅不易改变,还很有可能对新信息产生强烈的抵制情绪。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二参考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匹配假说”:即人们实际上选择的恋爱对象都是在容貌外表、文化程度、品德才能、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民族、宗教信仰等方面同自己的条件大体相当的人。
2、参照团体:也叫标准团体,是指个体即使并未参加其中,但却甘愿按照它的规范行事的团体。
3、竞争:是指不同的个体或群体为同一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是倾向。
4、社会角色:是指社会对于占有某一社会地位的人提出的行为模式。
5、从众:调节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与团体的标准相符。从众是指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而在知觉、判断、动作、信仰及行为上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6、情绪感染:个人不自觉地、不由自主地对别人的情绪影响,是情绪从人群中的一个参加者蔓延到另一个参加者。
7、态度:是对某事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8、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其主要内容是人们之间互相喜欢互相厌烦的感情关系。
9、归属团体:也叫成员团体,指个人虽然置身于其中,但却并不重视、并不遵守它的行为规范的团体。
10、社会知觉:人们对于他人以及自己的行为及其原因的知觉。又称人际知觉,或社会认知。
11、社会惰化:当所努力达成的目标是共的而不是个别负责的时,人们在团体中付出的努力减少、有意偷懒的倾向。
12、非正式团体:凭借人们之间兴趣、需要的相近、情感方面的彼此喜欢而自发形成的。
13、团体决策:团体成员开会共同讨论决定问题就叫团体决策。
14、服从:是指个人按照群体规范、社会要求或群体领导的命令而行动。
15、去个性化:当人们处在人群之中时,失去个体感,迷失在人群中,放松了对行为的正常限制,进而导致冲动性的和不正常的行为的增加。

二、填空
1、拉特内和达利的研究表明在紧急情境中如果有他人在场,会妨碍助人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旁观者干涉。
2、弗里德曼认为领导的本质属性是影响。
3、大团体可以按照存在时间的长短分为临时性大团体和稳定性大团体。
4、社会促进包括共同活动效应和观众效应两种情况。
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伦理原则问题涉及实验性欺骗、伤害和个人隐私。
6、首因效应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第一印象所获得的信息对总体印象形成和后继信息的理解和组织的强烈定向作用。
7、态度的改变包括对态度中认知成分的改变,也包括对态度中情感成分和行动意向成分的改变。
8、合作是指不同个体或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协同活动,促使有利于双方的结果得以实现的意向和行为。
9、从众的原因包括社会规范压力和信息压力。
10、社会抑制:由于他人在场或同时参加而使个人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也叫社会干扰。
11、按照成员的数量和成员之间接触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团体分为大型团体和小型团体。
12、性别角色是指属于一定性格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13、勒温(1939)的经典研究将领导类型分为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4、团体决策的基本形式是开会讨论。
15、社会心理现象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现象。
16、个人距离是与朋友之间保持的距离。
17、角色扮演是指个人完成社会对自己某一角色期待的行为。

三、简答题
1、影响角色扮演的因素有哪些?
(1)角色的清晰程度
(2)角色期待
(3)扮演者的角色技巧
2、影响人际关系的条件有哪些?
(1)容貌
邻近(3)相似(4)互补(5)良好的个性品质(6)相互喜欢或者按照教材答亦可:(1)仪表;(2)时空距离的邻近;(3)相似;(4)互补;(5)人格品性;(6)能力。
3、紧急情境下助人行为的决策过程如何?
拉特内和达利认为,在紧急情境中人们做出干预事件的决定,即助人决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五个步骤:
–知觉、注意到事件的发生
–断定是紧急事件
–确认自己有援助的责任
–选择完成助人行为的方法
–执行决定
首先,旁观者必须注意到有突发事件发生并观察到有人需要帮助,否则是不可能提供帮助的;其次,在注意到突发事件后,旁观者尚需对该情境进行判断以决定其是否属于紧急情况;第三,在注意到事件并确定为紧急情况后,旁观者还要决定自己是否有责任提供帮助,这是一个关键环节;第四,当旁观者认为自己有责任帮助有困难的人时,一般还会考虑自己有无能力提供帮助、提供何种形式的帮助,如直接介入还是间接介入(报警或找其他人帮忙);最后执行帮助行为。)
4、人际关系的原则有哪些
(1)共生原则
(2)交互原则
(3)情感是人际交往的粘合剂
(4)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5)对等原则(功利原则)
(6)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7)自我表现适度
(8)增加原则
5、什么样的人容易离婚
Newcomb(1981)研究了影响离婚的有关因素,指出以下几种人容易离婚:过早结婚者;因怀孕结婚者;短时间相识而结婚者;有离异的父母者;和不像自己的人结婚者;婚前有性生活经验者;性生活不满意者;男女角色不平等者。
赵子祥(1985)研究表明增加离婚倾向的因素:城市背景(来自“现代”);早婚(19—23岁);婚前结识时间较短;订婚期短或未订婚;婚前同居或有性生活经验;父母婚姻生活不幸福或有生活作风问题;亲友反对的亲事;夫妻分担家务劳动不均;双方家庭背景悬殊;双方对工作、生活态度消极。(以上两项研究答其中一种即可)
6、简述Asch的从众实验及其结果
Asch 想了解人们为什么倾向于遵从多数人的观点。其中的一个实验包括7个人,其中6个人是他的同盟。实验任务是让他们看18套卡片,每套2张,分为标准线段与比较线段。要求判断a、b、c三条线段中哪条与标准线段等长。真正的被试在倒数第2个回答问题。前6套卡片中真被试做出正确的回答,而其他12次,助手均一致做出错误的判断。Asch: 从众实验的结果:控制组 100% 正确判断;实验组 大约35% 同意了错误的资料 (从众);123名大学生中大多数(75%)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至少有一次从众。
7、简述社会规范理论
社会规范理论认为人们助人并不是有意识地对个人得失进行计算,相反我们做出利他行为仅仅是因为社会规范的作用。有两类社会规范能够激发利他主义:互惠规范和社会责任规范。
(1)互惠规范。也叫回报规范,是一种普遍的道德法则,是指对于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不仅应心存感激,在可能的时候也应该报答他们。
(2)社会责任规范。社会责任规范是指我们有责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无论能否得到回报。
8、根据非本能论者的观点应该如何减少侵犯行为?
(1)通过减少社会上的不公正来减少挫折,进而减少侵犯发生的可能性;
(2)给挫折一个合理的理由;
(3)控制暴力电视,减少接触侵犯行为模式的机会;
(4)惩罚侵犯行为;
(5)奖励合作的、非侵犯性行为;
(6)说服教育。
(1)通过减少社会上的不公正来减少挫折,进而减少侵犯发生的可能性;(2)给挫折一个合理的理由;(3)奖励合作的、非侵犯性行为。
9、简述人际知觉的规律性?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刻板印象
定势效应
10、角色扮演者的个性特征
(1)角色的清晰程度
(2)角色期待
(3)扮演者的角色技巧(4角色扮演者的个性特征
11、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1)群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吸引。
(2)群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一致。
(3)群体受到或面临损害、威胁或竞争时,会迫使群体成员自觉地团结起来,减少分歧,一致对外。
(4)群体人数较少时,凝聚力较高。
12、竞争的功能有哪些
(1)对个体而言,竞争肯定了人们的自我价值
(2)对个体而言,竞争能提高人的智力,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
(3)对社会而言,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能够提高各种社会行动的效率
(4)竞争减低或是消耗不同的社会力量,破坏某些社会关系,使人们感到人际关系的冷漠、孤寂与敌视,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
四、论述题
1、人为什么合群?
(1)合群起源于依恋。漫长的婴儿依赖期;精细的母婴关系。
(2)合群行为的特殊原因。 合群和建立友谊的四个主要目的:获得社会支持、获得信息、获得地位和交换物质利益。
①获得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在个体的社会网络中由他人提供的情感、信息或物质援助。
当我们处在压力之下时,经常会求助于他人的支持。Stanley Schachter (1959) 实验表明高度恐惧的被试比低度恐惧的被试更希望与他人一起等待(合群)。恐惧越深,合群倾向越强。并且,第一个出生的和独生子女在预期到一个压力事件时倾向于寻求社会支持, 而随后出生的则较少寻求社会支持。
与恐惧不同,高度忧虑的被试比低度忧虑的被试更希望单独等待。忧虑越重,合群倾向越弱。
②获得信息
他人可以为我们提供在自然界中解决问题的大量的帮助 。当我们面临一些现实问题时,他人的意见或多或少就是重要的。我们从他人那获得信息的动机 部分地来自于对正确信息的渴望;部分地 来自于我们对从与自己相似的他人那获得信息的积极的偏爱。
不确定性增加了进行社会比较的愿望。当我们感到恐惧时, 我们愿意得到他人陪伴的部分原因是想对我们自己的反应与他人的反应做一个比较杰勒德和拉比耶(1961)实验表明在了解了有关自己和他人的全部信息后,不确定性减少,社会比较的要求也就减少,合群倾向的强度就明显下降。
③获得地位
如同黑猩猩一样, 人类也经常结成联盟以改善他们在社会层级中的地位。
④交换物质利益
由于分配资源的重要性, 所有的社会都有关于分配的一套强大的规则。
2、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1)影响亲社会行为的情景因素
①旁观者的人数
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和达利(1970)发现当有其他的旁观者在场时,会显著地降低人们介入紧急情境的可能性。
②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助人行为也会促进其他人帮助行为的发生。
③时间压力
时间充裕的人要比时间紧迫的人更可能停下来帮助有困难的人。
(2)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个体因素
亲社会行为不仅受诸如旁观者人数等情绪因素的影响,也受帮助者的情绪状态或人格特征的影响。
①情感
人们感到快乐时可能会更乐于助人。在一些负面情绪体验中,人们也可能助人。当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时,成年人一般会助人。
②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能助长信徒的亲社会行为。
③年龄与性别
在危险情境里,男性更可能提供帮助;在安全的情境中,女性更可能提供帮助。年龄越大利他行为越少。
(3)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受助者特征
①性别
女性比男性更易获得帮助。
②年龄
老人和儿童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同情和帮助。
③相似性
相似性会导致喜欢,而喜欢会助长帮助行为。
3、论述侵犯行为的理论和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
(1)侵犯行为的理论主要有三个:本能论、挫折-侵犯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1>本能论
根据本能论的观点,侵犯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本能,人类在基因里就被预先设置了这些行为的程序。本能论的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麦独孤、劳伦茲。
<2>挫折-侵犯理论
①最初的理论观点
1939年,美国耶鲁大学的多拉德(J.Dollard)等五位心理学家在其专著《挫折与侵犯》一书中提出了“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的观点。他们认为,“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
②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线索唤起
伯克威茨认为挫折只是引起侵犯行为的众多负面刺激中的一个,这些负面刺激并不是直接引起侵犯行为,而是,创造了一种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可以由个体以往的侵犯习惯引起,也可以由他人的攻击引起。“准备状态”为侵犯行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不是必然性。只有当个体所处的情境中有激发侵犯行为的“侵犯线索”时,这种“准备状态”才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
<3>侵犯行为形成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侵犯行为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是学习而来的。
(2)侵犯行为的减少
<1>本能论者的方法
本能论者认为人有侵犯的本能,这种侵犯性驱力可以通过宣泄而减小。宣泄的基本假设是,侵犯的能量是一定的,它可以通过实际的侵犯行为或在想象中实施侵犯行为而得到释放,从而减少侵犯行为的冲动,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宣泄的方式:侵犯行为、体育活动、观看暴力节目。
<2>非本能论者的方法
①通过减少社会上的不公正来减少挫折,进而减少侵犯发生的可能性;
②给挫折一个合理的理由;
③控制暴力电视,减少接触侵犯行为模式的机会;
④惩罚侵犯行为;
⑤奖励合作的、非侵犯性行为;
⑥说服教育。
4、论述影响从众的因素?
(1)团体方面的因素:
<1>团体的规模 <2>团体的凝聚力 <3>团体意见的一致性 <4>团体的权威性
(2)情境方面的因素:
<1>刺激的模糊性<2>反应的匿名性<3>是否承诺
(3)个人方面的因素:
<1>性别<2>年龄<3>地位
5、简述3种人际知觉理论
心理学家对人际知觉的研究形成了诸多理论。主要包括:(1)认同、移情与反省;(2)印象形成理论;(3)认知平衡与认知失调理论。
(1)认同、移情与反省
人际知觉的对象是人,作为知觉对象的人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在人际知觉过程中,知觉双方通过互动形成最终的印象和归因。所以有人把认同、移情和反省看成是人际知觉的机制。
<1>认同
认同是指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念、信仰、行为准则和态度,并不自觉地模仿他人,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与他人要求相一致的过程。认同是影响人际知觉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
<2>移情
移情是指个体能够进行心理换位,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去体验和推测他人的需要、动机和情感。移情实质就是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上,从别人的情况出发看待问题,并给予对方同情。
<3>反省
反省是指主体对他人对自己评价的认识。也就是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所说的“镜中人”,他人就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要生活在他人这面镜子中,他人对自己和看法也是相当重要,个体认知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也是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要的。
(2)印象形成理论
心理学家阿希认为人们当与一个陌生人接触时,首先会想到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即对他人形成一个总体的印象。印象的形成对于人际关系、角色实现及管理绩效都有重要作用。研究者认为印象形成的模式有如下三种。
<1>累加模式:人们以认知客体特性的总和形成对它的印象。
<2>平衡模式:人们以认知客体的各种特征的平均值形成对其的印象。
<3>加权平均模式:将认知客体所有特性加以平均,同时对较重要的特性给予较大的权数。
(3)认知平衡与认知失调理论
人们的诸多认知因素之间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关系,即相互独立的关系和相互关联的关系。当一个人的认知处于上述的相互不协调状态时就会使人感到内心紧张、不舒适、不愉快,从而造成一种压力,使人想要解除矛盾,摆脱这种不协调状态。
减小或消除不协调的认知,一般有以下四种方法:
<1>改变有关的行为成分。
<2>改变或否认不协调认知因素中的一方。如否认抽烟有害身体健康,或者否认抽烟厉
害。
<3>同时改变不协调认知因素的双方的强度。
<4>引入新的认知因素,改变原有认知因素件的不协调关系。

奥鹏作业答案,奥鹏在线作业答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一
客服二
客服三
客服四
点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这里给我发消息
谋学网奥鹏同学群2
微信客服扫一扫

QQ|关于我们|联系方式|网站特点|加入VIP|加盟合作|投诉建议|法律申明|Archiver|小黑屋|奥鹏作业答案-谋学网 ( 湘ICP备2021015247号 )

GMT+8, 2024-4-27 07:19 , Processed in 0.11144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